亚洲金属百科
金属百科
  • 铟的发现及产业发展
  • 元素是在1863年由德国的赖希和李希特,用光谱法研究闪矿时发现的。
  • 铟的发现要归功于元素铊的发现,在铊被发现和取得后,德国弗赖贝格(Freiberg)矿业学院物理学教授赖希由于对铊的一些性质感兴趣,希望得到足够的金属进行实验研究。他在1863年开始在夫赖堡希曼尔斯夫斯特(Himmelsfüst)出产的锌矿中寻找这种金属。这种矿石所含主要成分是含砷的黄铁矿、闪锌矿、辉矿、土、和少量的等。赖希认为其中还可能含有铊。虽然实验花费了很多时间,但他却没有获得期望的元素。然而他得到了一种不知成分的草黄色沉淀物,并认为是一种新元素的硫化物。
  • 只有利用光谱进行分析来证明这一假设。可是赖希是色盲,只得请求他的助手H.T.李希特进行光谱分析实验。李希特在第一次实验就成功了,他在分光镜中发现一条靛蓝色的明线,位置和铯的两条蓝色明亮线不相吻合,就从希腊文中"靛蓝"(indikon)一词命名它为indium(铟)。两位科学家共同署名发现铟的报告。分离出金属铟还是他们二者共同完成的。他们首先分离出铟的氯化物和氢氧化物,利用吹管在木炭上还原成金属铟,于1867年在法国科学院展出。
  • 铟的工业化生产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。近年来,全球对铟的需求快速增长。2003年以来,每年以5-10%的速度递增。2008年之前,全球精铟产量呈逐年增加之势,2008年以后,由于世界各国加强对资源的保护,铟的供应量逐渐减少。
  • 随着人们对铟的认识和研究不断深入,目前铟在信息、宇航、能源、军事工业及医药卫生领域,在平板显示器、合金、半导体数据传输、航天产品和太阳能电池的制造等方面,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。特别是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,笔记本电脑、电视和手机等各种新型液晶显示器以及接触式屏幕、建筑用材料对ITO薄膜或ITO玻璃的需求日益增加(ITO靶材生产占全球铟用量的70%以上),对铟的市场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。
  • 正是由于铟行业的迅速发展,且全球铟资源非常有限。近年来各国都开始加强对铟的储备。
  • 我国铟资源储量较为丰富,国内产能多用于出口,近两年来,随着国家对铟出口限额的制定,国内外铟价的持续倒挂,国内铟出口越来越少,主要出口国的头衔逐渐消失。由于国外铟价相对低廉,此前铟的主要消费大国--日本,现在已经不从中国进行采购,韩国逐渐取代了中国的地位。
  • 我国铟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晚,铟产业依旧存在着发展不平衡、结构不完整等多方面问题。如:铟锭产量大,使用量小;主要以生产粗铟和精铟为主,深加工产品的工业化和产业化一直没有突破性进展;高纯铟、ITO 靶材、含铟半导体材料等高技术含量、高附加值的产品一直没能形成市场竞争力,产量很少,大量需要从国外进口。因此调整产业结构,不断进行科技创新才是我国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。